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基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本,完成了一项关于月球背面物质特性的重要研究。该团队通过一系列精密实验,首次从颗粒相互作用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月壤表现出较强黏性的原因,相关发现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天文》。
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采用固定漏斗与滚筒两种实验装置,对月壤样本的休止角进行了精确测定。休止角是衡量颗粒材料流动性能的重要参数,实验数据显示,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休止角明显高于月球正面样本,其流动行为更接近于地球上的黏性土壤。这一特性在以往研究中鲜有提及,为理解月球表面物质动态提供了新视角。
团队负责人指出,嫦娥六号月壤的颗粒虽细,但形态复杂,与常规认知中“细颗粒趋于球形”的规律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样本中长石类矿物的含量较高(约32.6%),且月球背面长期暴露于更强烈的宇宙辐射环境,导致颗粒表面风化程度更深。这种“细而粗糙”的颗粒结构,增强了颗粒间的摩擦、范德华力及静电作用,从而提升了整体黏性。
该研究通过量化颗粒级力学机制,填补了月壤黏聚行为研究的空白。科研人员强调,月球背面与正面的物质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空间环境暴露历史与地质演化过程。这些发现不仅解答了关于嫦娥六号月壤黏性的科学疑问,也为后续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实验所用的月壤样本由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采集并带回地球。研究团队表示,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进步,对月壤物理特性的深入理解,将直接服务于月球基地建设、资源开采等工程实践。目前,相关成果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人类探索月球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