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在脱离阿里体系近一年后,发布了首份中期业绩报告。以德弘资本为核心的新控股方自今年2月完成股权交接后,迅速启动系统性改革,但短期仍需承受阿里资源退出带来的市场真空压力。财报显示,2025年3月至9月期间,高鑫零售营收同比下降12.1%至305.02亿元,净利润由盈转亏1.23亿元,改革进入关键攻坚阶段。
这场变革始于2017年阿里以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并通过持续增持至78.7%将其纳入新零售生态核心。双方曾联合推出“淘鲜达”服务,依托大润发门店网络实现3公里内1小时达,一度在商超数字化浪潮中占据先机。然而随着线上流量成本攀升及社区团购冲击,该模式增量收益逐渐被营销费用吞噬。财报显示,高鑫零售净利润在2021财年(覆盖2020年1月-2021年3月)创下35.72亿元峰值后急转直下,2024财年亏损扩大至16.05亿元,最终导致阿里以超300亿元账面亏损退出。
德弘资本接手后立即组建专项变革小组,推行“健康商品+快乐体验+贴心服务”战略。改革首阶段成效显著:员工成本同比下降7.8%至37.88亿元,员工总数从14.42万人精简至8.4万人;销售及营销开支减少3.64亿元,主要源于人事优化。线上业务方面,B2C订单量同比增长7.4%,带动同店销售增长2.1%,但半年度亏损仍超1亿元。管理层计划本财年完成30家门店改造,未来两年扩展至200家,同时设定线上业绩占比40%-50%的长期目标。
当大润发艰难转型时,会员制零售标杆山姆会员店正陷入“阿里化”争议。2025年10月,沃尔玛中国宣布任命前阿里集团副总裁刘鹏为山姆业态总裁,其曾主导天猫国际、淘天集团等核心业务。此前已有两位阿里前高管加盟山姆采购体系,包括原天猫国际美妆负责人童颜及前天猫国际总裁奥文。这轮人事变动恰逢山姆商品策略调整期:7月下架口碑商品引发1.5亿阅读量热搜,9月同款零食价差事件持续发酵,APP商品图“美颜化”更触发会员强烈反弹。
山姆迅速回应舆论危机,撤回界面改动并恢复商品实拍图,强调测试阶段与新高管无关。但会员担忧未消,社交平台“抵制阿里风”话题持续升温。核心矛盾在于山姆长期构建的“中产精英家庭专属买手”定位面临挑战——其通过严选4000个SKU提供确定性购物体验的模式,与阿里系擅长的流量运营逻辑存在本质冲突。尽管2026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山姆销售额同比增长22%,中国电商业务增长超30%,但沃尔玛高层仍强调需平衡规模扩张与品牌独特性。
行业观察指出,中国零售业正从模式创新转向价值重构。高鑫零售通过精简架构、强化自有品牌(“超省”“润发甄选”销售增超50%)提升商品力,华东3家改造门店来客数实现双位数增长;山姆则借助数字化能力优化选品,近80%数字订单实现1小时内送达。两者殊途同归:在存量竞争时代,零售企业的终极战场始终是用户价值。沃尔玛中国60家山姆门店的扩张计划,以及高鑫零售200家门店改造目标,都将验证这一商业逻辑的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