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江门市,一项国际瞩目的科研成果近日正式发布。由中国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在建成后首次公布了其物理研究成果,成功测量出两个描述中微子振荡的关键参数,精度较以往实验提升1.5至1.8倍,标志着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标准。
江门中微子实验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08年提出设想,历经十余年的精心设计与建设,于今年8月26日正式启动运行。作为国际上首个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微子,作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对于探索宇宙的演化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这种被称为“幽灵粒子”的微小存在,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探测难度极大。目前,测量中微子振荡被视为探测中微子质量最为灵敏的方法。
JUNO项目汇聚了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75个科研机构的700多名研究人员,共同致力于这一前沿科学探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指出,江门中微子实验不仅是一项大型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更是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理念的生动体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JUNO合作组物理分析负责人温良剑透露,通过对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期间的有效数据进行深入分析,JUNO合作组成功测量了两个“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其精度之高,远超以往实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表示,JUNO在短短两个月内便完成了如此高精度的测量,充分证明了探测器的性能完全符合设计预期。这一前所未有的测量精度,将使我们能够更快地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检验三种中微子振荡的框架,并探寻可能超出此框架的新物理现象。
JUNO机构委员会主席马科斯·德拉科斯对项目的成功表示自豪,他强调,JUNO的成功是整个国际团队共同努力和创造力的结晶,体现了全球科研人员的团结与协作精神。随着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关于中微子的奥秘将被揭开,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增添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