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商业评论 旗下
洞察商业 启迪未来

欧洲设障难阻C919前行,国产发动机助力中国大飞机破局突围

   时间:2025-11-25 19:37 来源:快讯作者:陈丽

商飞C919大型客机在国际适航认证的道路上正面临一场复杂博弈。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勒梅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干线客机无法在2025年获得欧洲适航证,预计需要等待三至六年时间。这一表态引发国际航空业广泛关注,被视为欧洲市场对中国航空工业设置技术壁垒的最新信号。

追溯事件脉络,EASA的技术审查进程充满戏剧性转折。2024年8月,由12名专家组成的EASA审查团队在上海完成实地考察后,曾给出积极评估报告,认为C919已具备进入验证试飞阶段的技术条件。商飞内部甚至据此调整生产计划,向东南亚客户释放2025年完成认证的预期信号。然而三个月后,科隆总部突然推翻前期结论,以"疫情延误验证流程"为由,要求重新启动从设计图纸到部件测试的全链条审查。这种前后矛盾的审查标准,与波音737MAX复飞后仅用两年即通过同类认证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业界对技术审查公正性的质疑。

深入分析可见,这场适航认证之争本质上是航空工业规则主导权的争夺。EASA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认证体系覆盖全球80%航空市场,其标准制定权直接关联着万亿级产业利益。空客总部所在的法国图卢兹与欧盟决策中心布鲁塞尔的紧密联动,使得技术审查不可避免地卷入商业竞争。经济影响评估显示,C919若进入亚洲市场,可能分流空客300架订单,这种潜在威胁促使欧洲通过技术标准构筑市场壁垒。更耐人寻味的是,EASA在2024年连续七次修改审查细则,将供应链溯源、座椅防火等非核心指标纳入强制认证范围,技术参数要求较波音同类机型提高37%。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航空工业展现出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性。在市场布局方面,依托国内航空运输需求爆发式增长,商飞构建起坚实的发展根基。2025年元旦,东航开通上海至香港航线,搭载C919的航班客座率持续保持95%以上,乘客自发鼓掌欢迎国产大飞机的场景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三大航司累计1050架订单形成规模效应,确保生产线保持三班倒运转,2025年计划交付30架飞机,较2024年增长50%。这种"以国内大循环支撑技术迭代"的模式,有效对冲了国际市场不确定性。

核心技术突破成为破局关键。针对CFM国际LEAP-1C发动机的供应风险,长江1000A国产发动机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发动机自2023年起在运-20平台开展高空台试验,累计运行超1500小时,推力指标达到13.8吨,燃油消耗率较进口机型降低12%。更值得关注的是,商飞在浦东基地同步推进C919B改进型研发,通过气动优化使巡航速度提升至0.8马赫,航程增加400公里。这种"双引擎"战略(技术迭代+市场拓展)正在重塑全球航空工业竞争格局。

国际市场开拓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在"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市场成为突破口。印尼TransNusa航空运营的ARJ21支线客机已安全飞行1.2万小时,为其引进C919奠定信任基础。文莱GallopAir签下的30架订单创下支线客机单笔采购纪录,老挝、柬埔寨等国航司代表团密集考察浦东生产线。中东市场同样传来利好,阿联酋民航局已启动C919适航标准对标工作,沙特航空透露正在评估20架采购方案。这些进展背后,是中国适航认证体系与23个国家达成互认协议,认证影响力辐射范围持续扩大。

技术标准竞争已上升至战略层面。中国民航局正在牵头制定《民用航空产品适航审定程序》国际标准草案,将数字化审查、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理念纳入其中。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规则制定的转变,在C929宽体客机研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机型采用的全电传飞控系统、复合材料机身等21项核心技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风洞试验数据已获得俄罗斯、巴西等国认证机构采信。当2030年C929实现首飞时,全球航空市场或将见证标准制定权的实质性转移。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