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资机构对国内区域性银行的增持动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以南京银行为例,其第一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及其QFII主体在年内完成两轮大额增持,累计增持股份超2.36亿股,推动持股比例从16.14%跃升至18.06%,创下历史新高。这一举动不仅彰显国际资本对国内城商行发展潜力的认可,更成为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的重要信号。
法国巴黎银行的增持并非短期行为,而是基于对南京银行长期价值的深度判断。数据显示,9月末至11月20日期间,该机构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增持约1.28亿股,叠加9月下旬的1.08亿股增持规模,两轮操作合计投入资金规模显著。市场分析认为,外资持续加注的背后,是对南京银行资产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及公司治理能力的综合看好,其长线布局逻辑为市场注入强心剂。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银行的资本吸引力正形成多元化格局。地方国资阵营中,紫金集团旗下紫金信托于7月中旬至9月初启动增持,推动集团及信托主体合计持股比例提升至13.02%,强化了股东结构稳定性;本土产业资本代表南京高科则自3月末起累计投入16.84亿元增持1.48亿股,持股比例触及9.99%的举牌线,凸显产业资本对稳健收益标的的偏好。三类资本的协同增持,反映出市场对优质城商行资产价值的共识。
这一趋势并非孤立现象。四季度以来,多家城商行成为资本增持主力。成都银行两大股东成都产业资本集团与成都欣天颐在8月末至11月下旬期间分别增持1404.48万股和2020.22万股,对应增持金额达2.53亿元和3.58亿元;青岛银行则迎来大股东更迭,青岛国信产融控股通过港股通渠道累计增持2.43亿股H股,耗资9.57亿元后以19.17%的持股比例跃升为第一大股东。董监高层面同样动作频频,常熟银行多位高管于11月末披露增持计划,拟未来6个月内合计增持不少于55万股A股,进一步绑定管理层与公司发展利益。
资本密集增持的背后,是银行股估值修复的明确信号。以南京银行为例,9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期间累计涨幅达12.39%,即便在11月21日沪指大跌2.45%的调整行情中,仍逆势上涨0.53%收于11.43元/股,抗跌属性显著。当前A股市场风格正从高估值成长赛道向低估值高分红板块切换,银行股凭借4.3%左右的平均股息收益率(摩根大通预测数据),成为险资、养老金等长线资金的核心配置标的。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年内对银行板块持续净流入,外资与机构资金的再配置逻辑高度契合。
更深层次来看,本轮增持潮反映了资本市场对银行估值逻辑的重构。过往市场过度聚焦短期盈利波动与净息差变化,而随着宏观经济转型、利率市场化深化及金融风险化解推进,投资者关注点已转向客户基础、区域经济韧性、资产质量稳定性及公司治理效率等结构性优势。具备此类特质的银行正成为长线资金的“压舱石”,其差异化竞争优势将在估值修复浪潮中持续显现。市场分析指出,伴随配置收益型资金占比提升,优质区域性银行有望实现价值重估,银行板块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