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商业评论 旗下
洞察商业 启迪未来

东风马赫2.0T飞行发动机交付,无人机动力多元发展再添新引擎

   时间:2025-11-25 20:38 来源:快讯作者:赵云飞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东风汽车研发总院迎来里程碑时刻——首台东风马赫动力2.0T飞行发动机正式交付。这款专为低空场景研发的动力核心,以成熟车用技术为根基,针对飞行需求优化动力性能、冷却系统与可靠性,零件通用化率达90%,功重比突破1.87kW/kg,凭借快速响应、极端环境适应性强、运维成本低三大优势,成为车企跨界低空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这一突破背后,是中国无人机发动机产业整体活力的全面迸发。从大型央企到创新民企,从高空长航时动力到微型灵活方案,各类企业正以差异化路径构建多元技术矩阵,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

在产业格局中,国企与民企形成互补协同。中国航发集团作为“国家队”,依托深厚技术积累,在大型发动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旗下航发动力、航发控制、航发科技等企业,分别在整机研制、控制系统开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等环节形成完整链条。例如,航发动力生产的涡扇、涡喷、涡轴等发动机,已广泛应用于联合飞机、中航无人机、彩虹无人机等主流平台;608所、331厂等单位研发的WJ-6、WZ-16等系列涡桨、涡轴发动机,则为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提供了核心动力。

民营企业则以灵活机制和快速迭代能力,在微型发动机领域开辟新赛道。云征动力于2025年8月量产的国内首款30kW高性能航空转子发动机,通过多燃料适配技术,在轻量化设计下实现重载荷与长航时的统一;宗申航发推出的C145HT系列活塞发动机,通过集成式设计将发动机、螺旋桨、热管理系统整合,已批量应用于“彩虹”“翼龙”等知名无人机;保定玄云涡喷、中科航星、泸州懋威等企业,则在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领域持续突破,推动技术向更高推力延伸。

技术迭代方面,动力系统正从单一路径向多元协同演进。传统锂电池虽因操作简便、噪音低占据消费级市场,但能量密度不足导致续航普遍在30分钟至1小时,成为行业瓶颈。2024年11月,亿航智能完成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eVTOL固态电池飞行测试,续航时长提升至48分10秒,较传统方案提升60%—90%;2025年2月,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石墨烯航空电池中试线投产,能量密度较传统产品提升50%以上,为电动无人机续航突破带来新可能。

内燃机动力则在大载荷、长航时场景中展现优势。2022年,航天彩虹无人机搭载国产重油发动机完成“首飞”,最大巡航时间超40小时,航程突破8000公里,成为首款“洲际无人机”;AR-500CJ舰载无人直升机使用的“云雀”系列重油发动机,也验证了国产内燃机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面对复杂需求,混合动力技术成为重要方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氢-锂混合动力系统,通过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的分工协作,实现2小时以上连续巡航,较纯电方案续航提升超100%,能耗降低18%;其研发的高比能超低温电池,在零下36摄氏度环境中仍可稳定驱动无人机,能量密度达400Wh/kg。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产业仍面临多重挑战。据QYResearch预测,无人机动力系统市场将持续增长,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未来20年预计交付量达1.9万台,市场价值超30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五分之一以上。但高温合金材料依赖进口、精密加工技术门槛高、基础材料科学人才短缺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向高端迈进。例如,航空发动机对精密度的要求远高于汽车工业,误差控制直接影响合格率与成本;高温合金材料需在600℃以上保持高强度抗氧化性能,其复杂工艺与高昂造价推高了行业准入门槛。

面对挑战,企业与科研机构正加速突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动力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姜开春团队研发的微型涡轮发动机,能量密度较电池高30至40倍,可实现20—30小时持续飞行,并支持绿色甲醇、氨气等清洁能源,推动无人机向零碳排放迈进。北京金朋达航空科技发动机结构设计室主任白宇航指出,航空动力技术的迭代需跨学科协同,从材料科学到精密制造,从热力学优化到智能控制,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将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