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深交所主板迎来一家特殊的企业——海安集团。这家以全钢巨型轮胎为核心产品的制造商,用四十年的坚守与突破,书写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一段传奇。从广西百色水电站工地上的一名普通补胎工,到如今掌舵行业龙头企业的董事长,朱晖的创业历程,正是中国制造业从追赶到并跑的缩影。
走进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经济开发区的海安集团厂房,一条直径达3.5米、重达6吨的全钢巨型轮胎格外引人注目。这条2008年成功下线的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全钢巨型轮胎核心技术的国家。该轮胎可承载百吨级矿车在极端环境下作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大型矿山和基建项目。
全钢巨型轮胎的研发之路充满艰辛。2005年企业创立初期,国际巨头米其林等企业垄断着配方、工艺等核心技术,国内甚至连一条完整的生产线都不存在。朱晖带领团队联合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等机构,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终于设计出国内首条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生产线。这种"产学研用"的创新模式,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质量管控方面,海安集团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总工程师黄振华介绍,公司根据不同矿山场景设计专属胎纹,每条轮胎都经过严格测试才能出厂。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赢得了市场认可——今年6月,公司生产的27.00R49HA-162轮胎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北电胜利煤矿连续运行超6年,累计安全使用26530小时,创造了全球同类型号轮胎的最高寿命纪录。
此次IPO过程中,海安集团构建了独特的产业资本合作模式。紫金矿业、江西铜业、徐工机械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仅成为战略投资者,还通过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形成了"资本+订单"的双重保障体系。其中紫金矿业采用"3+3年"合作机制,江西铜业确立定额承包模式,徐工机械建立优先采购机制。这种深度绑定模式,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海安集团采取"量身定制"策略。工程师团队会先到目标矿山实地勘察,根据海拔、纬度、路况等参数设计专属轮胎。这种精准服务模式成效显著:2022年成功扩大俄罗斯市场份额,2023年新增大洋洲、美洲等传统市场订单,同时开拓独联体、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目前公司已实现10余个系列、35个规格产品的量产,成为全球第三家具备全系列规格生产能力的企业。
财务数据显示,海安集团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15.08亿元增至23亿元,净利润由3.54亿元升至6.79亿元。2024年境外销售占比超过70%,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公司以1.4万条产量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一。
本次IPO募资将用于三大方向:全钢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扩产及自动化生产线技改升级、研发中心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随着募集资金到位,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强研发创新,并与产业链伙伴构建更紧密的协同生态。朱晖表示:"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将继续秉持'重'字哲学,在产品品质和企业信誉上精益求精。"
从补胎工到行业领军者,朱晖的创业故事印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面对全球每年25.9万条的市场需求(预计2027年将增至35.8万条),海安集团正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全钢巨型轮胎制造企业。这条承载着中国制造梦想的"巨轮",正在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