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商业评论 旗下
洞察商业 启迪未来

屈臣氏三度冲击IPO:老牌零售巨头能否借资本东风重焕生机?

   时间:2025-11-25 20:22 来源:天脉网作者:冯璃月

长江和记实业正酝酿一场资本与战略的双重布局——旗下屈臣氏集团计划在香港与英国两地启动上市程序,预计最高融资规模达20亿美元。据多方消息透露,上市筹备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最快或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启动。这不仅是屈臣氏继2014年、2024年两次尝试后的第三次IPO,更被视为其应对全球零售格局剧变的关键一步。

资本市场窗口期的打开为屈臣氏提供了战略机遇。2025年前10个月,香港IPO市场融资总额突破2160亿港元,同比激增逾两倍,珀莱雅、丸美等国内美妆企业亦纷纷谋求港股上市。这种火热态势与2014年形成鲜明对比——当年屈臣氏首次披露上市计划时,港股市场正经历寒冬,其原计划募资780亿港元的两地上市方案最终因市场低迷而搁置,转而以440亿港元向淡马锡出售24.95%股权。

从集团战略层面看,分拆屈臣氏上市被视为价值重估的重要手段。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当前市场对长江和记未上市业务的估值近乎为零,独立上市将释放屈臣氏的真实价值。对屈臣氏自身而言,融资所得将成为战略转型的"弹药库":通过股权激励吸引人才,同时为数字化转型和业态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健康美容零售商,屈臣氏在31个市场运营着1.7万家门店,每年服务超60亿人次顾客,但近年业绩分化显著。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屈臣氏全球收益同比增长8%至988.4亿港元,但区域市场表现冰火两重天。欧洲市场以10%的营收增速成为增长引擎,东欧门店数量同比增加8%;亚洲(除中国)市场营收增长12%,门店扩张7%。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市场:上半年收益同比下滑3%至66.66亿港元,EBITDA暴跌53%,延续了2024年收益下滑18%、EBITDA下降55%的颓势。若拉长时间维度,屈臣氏中国已连续六年业绩下滑,收益总额近乎腰斩。

回溯历史,屈臣氏曾是中国美妆零售的标杆。1989年进入大陆市场后,其通过1V1专业咨询、美妆手册分发等差异化服务,精准锁定18-35岁女性群体,不仅建立品牌先发优势,更培育了初代消费者的美妆认知。2009年开启的快速扩张战略使其门店数量在2014年突破1700家,构建起覆盖全国的线下网络。在那个渠道单一的年代,屈臣氏掌握着品牌生死权——"我的美丽日记"头三年独家销售创下3亿元年销售额,"森田药妆"为其定制的天丝面膜系列月回款最高达千万元。自有品牌战略更带来超额利润,2015年前后其自有商品毛利率远超代理品牌。

但高光时刻在2015年后戛然而止。当年中国区销售额达217.13亿港元、EBITDA增长14%后,业绩开始急转直下:2016年营收首次负增长,同店销售下降10.1%;2021年门店数量达4134家峰值后逐年收缩,今年上半年再关闭145家。电商崛起直接分流线下客源,品牌DTC模式更削弱了屈臣氏作为中间环节的价值——露华浓、卡尼尔等品牌相继退出,新品牌入驻盈利困难。与此同时,HARMAY話梅、THE COLORIST调色师等新型美妆集合店凭借时尚品牌矩阵和沉浸式体验,迅速抢占年轻消费群体。

面对全球性挑战,屈臣氏的转型战略已全面铺开。在中国市场,其围绕男士、儿童、大健康三大品类重构消费场景:广州、上海的"型男装备补给站"提供男士专属产品,儿童严选专区汇聚超250款商品,大健康体验中心配备专业顾问。数字化方面,O+O战略推动线下体验与线上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小程序、直播、社群营销打造全渠道购物体验。门店调整同步进行:2025年计划将门店延伸至社区场景,在一二线城市试点15分钟可达的社区店,同时关闭低效门店;下沉市场成为新增长极,今年计划新开的500家门店中近半数位于低线城市,新进入100个县级市场。

资本市场的态度仍存谨慎。摩根士丹利虽给予长江和记"增持"评级,但投资者对屈臣氏的增长潜力持观望态度。这家"老牌零售商"能否将品牌认知度转化为市场份额,上市后的战略执行能否重获年轻消费者青睐,将成为决定其资本故事走向的关键变量。在美妆零售行业变革浪潮中,屈臣氏的转型之路才刚刚启程。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