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商业评论 旗下
洞察商业 启迪未来

屈臣氏重启IPO:老牌美妆零售商的转型突围与资本新局

   时间:2025-11-25 20:09 来源:快讯作者:孙雅

全球知名健康及美容零售商屈臣氏,正酝酿一场资本与业务的双重变革。据多方消息透露,长江和记实业正推动旗下屈臣氏集团赴香港与英国两地上市,预计最高融资规模达20亿美元,最快或于明年上半年启动。这已是屈臣氏第三次尝试IPO,但与前两次相比,此次上市背景与市场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

资本市场窗口期的打开,成为屈臣氏重启上市的关键推手。2025年以来,香港IPO市场显著回暖,前10个月新股融资总额突破216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两倍。珀莱雅、丸美等国内美妆企业亦在加速布局港股上市,为屈臣氏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这与2014年首次披露上市计划时的市场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彼时港股市场表现疲软,屈臣氏最终搁置计划,转而以440亿港元向淡马锡出售24.95%股权。

从集团战略层面看,屈臣氏独立上市被视为释放资产价值的重要路径。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目前市场对长江和记未上市业务的估值近乎为零,屈臣氏上市将推动集团整体价值重估。对屈臣氏自身而言,融资资金将用于支持战略转型,同时通过股权激励吸引人才。作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健康及美容零售商,屈臣氏在31个市场拥有1.7万家门店,每年服务超60亿人次顾客,但其中国市场表现持续承压,成为转型的核心挑战。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屈臣氏全球收益总额同比增长8%至988.4亿港元,但区域分化显著:欧洲市场营收达607.01亿港元,同比增长10%;亚洲市场(除中国外)营收204.93亿港元,同比增长12%;而中国市场收益同比下跌3%至66.66亿港元,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暴跌53%。若拉长时间维度,屈臣氏中国已连续六年业绩下滑,收益总额近乎腰斩,盈利能力持续走弱。

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辉煌曾持续多年。1989年,其在北京开设大陆首店,通过1V1专业咨询、美妆知识手册等差异化服务,精准切入18-35岁女性市场,培育了首批美妆消费群体。2009年后,屈臣氏加速扩张,2014年门店数突破1700家,建立起庞大的线下网络。彼时,屈臣氏是化妆品零售渠道的“王者”——品牌能否进入其货架,几乎决定市场存亡。“我的美丽日记”“森田药妆”等品牌通过屈臣氏独家销售,分别创下年销3亿元、月回款千万元的佳绩。自有品牌战略与完善的会员体系,更使其毛利率远超代理品牌,会员卡一度成为“时尚符号”。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后。随着电商崛起与DTC(品牌直面消费者)模式普及,屈臣氏的线下客源被大幅分流。露华浓、卡尼尔等品牌相继退出,新品牌入驻盈利困难,货架品牌丰富度大幅下降。与此同时,HARMAY話梅、THE COLORIST调色师等新型美妆集合店凭借时尚设计、网红打卡与沉浸式体验,迅速抢占年轻消费者市场。屈臣氏的门店数量在2021年达到4134家峰值后开始收缩,今年上半年再关闭145家门店。

面对挑战,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展开多维度转型。针对主力客群流失,其围绕男士、儿童、大健康三大品类打造新场景:在广州、上海推出“型男装备补给站”,设立儿童严选专区,并在多地建立大健康体验中心,配备专业顾问。O+O(线下及线上)战略成为核心,通过小程序、直播、社群营销等工具整合全渠道服务。2025年,屈臣氏计划将门店延伸至社区场景,在一二线城市探索15分钟可达的社区店模式,同时关闭低效门店。下沉市场成为新突破口,今年计划新开的500家门店中,近半数位于低线城市,新进入100个县级市场。

资本市场的态度仍存疑虑。摩根士丹利报告虽给予长江和记“增持”评级,但投资者对屈臣氏的增长前景保持谨慎——“老牌零售商”标签与资本市场对高增长的期待存在差距,其能否将品牌认知度转化为市场份额,仍是未知数。屈臣氏的转型之路已迈出关键一步,但能否在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同时赢得认可,仍需时间检验。对于美妆零售行业而言,这场变革或许才刚刚开始。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