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一场聚焦量子科技前沿的盛会——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拉开帷幕。此次展会为期三天,首次引入全息投影技术,向公众展示了一款搭载“祖冲之三号”同款芯片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287”,引发广泛关注。
在中国电信设立的量子计算展区,一系列创新成果集中亮相。除了“天衍-287”的核心器件外,还展示了“天衍”量子计算教研平台、天衍教研一体机以及天衍量算终端等系列产品。观众不仅能够近距离观察这些高科技设备,还能亲身体验全球首次开放的“量子优越性”云服务,感受量子计算带来的震撼。
“天衍-287”超导量子计算机的亮相,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计算机采用“祖冲之三号”同款系列芯片,拥有105个数据比特和182个耦合比特,具备显著的“量子优越性”。据介绍,在处理特定问题时,其速度比当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4.5亿倍。这一成果由中电信量子集团与国盾量子联合团队共同完成,展现了我国在量子计算硬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方面的强大实力。
量子优越性是衡量量子计算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它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特定任务上能够超越传统超级计算机。这一能力的实现,为量子计算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正如“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的总设计师朱晓波教授所言,只有具备量子优越性,量子计算才能真正提供不可替代的算力,否则其计算任务均可被经典计算机模拟。
目前,“天衍-287”已正式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首次面向全球开放应用服务。该平台由中电信量子集团于2023年推出,创新融合了“天翼云”的超算能力和“祖冲之二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能力,成为全球首个具备量子优越性能力的超量融合云平台。平台已成功并网4台量子计算机,访问量突破3700万,覆盖60多个国家,实验任务数超过300万。2025年,平台正式入驻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SCNet,进一步拓展了高性能计算的应用边界。
在“天衍-287”的搭建过程中,团队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全国产化、AI赋能和超量融合。硬件方面,所有关键部件均由国内厂商研发生产,构建了完整的国产化供应链体系;软件方面,自主研发的AI赋能超导芯片参数自动校准系统,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效率和精度;系统集成方面,通过将超导量子计算机与“天翼云”超算集中部署,实现了量子计算和超算的低延时交互,为算力资源的协同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天衍-287”的稳定运行离不开一套名为QOS+自动校准的关键子系统。该系统如同量子计算机的“大脑皮层”,负责对信号脉冲进行全流程编排,确保指令执行精准有效。配合ez-Q Engine 2.0测控系统,形成了全链条自主可控的高精度测控运维平台,为“天衍-287”的开放云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尽管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构建通用、可容错的量子计算机仍面临巨大挑战。朱晓波教授指出,当前量子计算整体处于基础化、工程化、应用探索和生态建立并举的阶段。要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预计还需至少十年的技术攻关。目前,超导量子计算机的错误率约为千分之几,而通用量子计算机要求错误率降至百亿分之一。这一目标难以通过直接降低物理比特错误率实现,必须依赖“量子纠错”技术,即用多个物理比特构建错误率极低的逻辑比特。
朱晓波建议,产业资本应进行长期战略布局,协同攻关核心关键技术,系统性解决上游仪器设备、材料工艺等基础问题,同时构建软件算法与应用生态。如此一来,当量子硬件能力成熟时,成熟的产业生态将能够迅速赋能,推动量子计算实现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