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商业评论 旗下
洞察商业 启迪未来

锗基超导材料突破禁区!中国科研领跑,算力革命或就此开启

   时间:2025-11-25 18:29 来源:快讯作者:李娜

一场颠覆传统芯片制造的科技革命正在悄然酝酿。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纽约大学等国际顶尖科研团队组成的攻关小组,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实现了锗(Germanium)材料的超导化改造,这项成果或将彻底改变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不同于传统芯片在高温下运行的设计逻辑,新研发的超导锗芯片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中展现出零电阻特性,为解决芯片发热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研究团队摒弃了传统离子注入工艺对晶体结构的破坏性操作,转而采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在超高真空环境中进行原子级精密操作。通过将镓原子逐层嵌入锗晶格的特定位置,科研人员实现了对材料能带结构的精准调控。当温度降至3.5开尔文时,原本受阻的电子流突然形成库珀对,在晶体中实现无阻碍流动。这种半导体与超导体特性的融合,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单一材料中同时实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理状态。

这项技术的革命性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在于其惊人的产业兼容性。与传统量子计算方案需要特殊基板不同,超导锗可直接在现有硅基衬底上生长,这意味着台积电、三星等企业耗资数百亿美元建立的生产线无需推倒重建。只需在现有光刻工艺中增加镓掺杂环节,传统CMOS生产线即可升级为量子芯片生产线。英特尔公司已率先行动,向低温晶圆厂投入5亿美元研发资金,押注于现有工业体系的平滑过渡。

性能提升数据令人震撼:在7纳米制程芯片中,电子流动如同在沼泽中跋涉,约30%能量转化为无用废热,需要配备大型散热装置;而超导锗芯片的电子流动则像在冰面上滑行,理论运算速度可达现有硅基芯片的千倍。尽管维持低温环境需要消耗能量,但核心计算单元的能效比仍实现数量级飞跃。IBM实验室测算显示,同等运算量下,超导锗芯片的发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更引发行业震动的是其对量子计算扩展性的突破。传统方案中不同材料拼接导致的信号散射问题,在超导锗技术中得到完美解决。这种半导体-超导体同质结结构允许科学家在同一块材料上自由规划量子比特存储区与信号传输通道,原子级的平滑连接彻底消除了界面缺陷。英特尔实验室预测,基于该技术,芯片集成密度有望突破1埃(0.1纳米)级,在头发丝横截面的空间内集成五十万条互不干扰的量子电路。

全球科技巨头已闻风而动。中芯国际正在调整产业布局,IBM则加速原型机研发。这项起源于中国实验室的突破,与国际团队的最新成果形成共振,将人类计算文明推向新的临界点。当数据传输不再受电阻束缚,当量子比特能够自由穿梭于微观世界,这场始于3.5开尔温区的变革,或许正在揭开经典计算与量子时代交替的神秘面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竞赛中,中国科研团队与世界顶尖机构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从材料改性到工艺创新,从理论突破到产业应用,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智慧结晶。当全球芯片产业陷入制程工艺瓶颈时,这场发生在中国实验室的原子级革命,正在为人类算力突破物理极限开辟全新路径。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