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期因一场车主维权事件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今年5月,部分小米SU7 Ultra车主发现,他们选装的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机盖”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车主们指出,小米此前宣称该配件具备赛车级碳纤维、空气动力学设计、辅助散热和提升下压力等功能,但实车拆解显示,挖孔下方风道极小且未连接散热系统,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无异。这一发现引发车主集体抗议,认为自身支付了高额溢价却仅获得装饰性功能,要求退车并赔偿。
面对争议,小米汽车承认宣传信息表述不够清晰,并推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改回铝制机盖,已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然而,这一方案未能平息车主不满。超过100位车主以虚假宣传为由起诉小米,要求退还2万元定金并索赔三倍金额。案件近日开庭审理,小米法务部提交84页证据材料,核心辩护观点包括:雷军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产品“不会太便宜”“有点小贵”,已尽提醒义务;量产机盖仅参照原型车设计,且宣传内容未写入购车合同,不构成违约。其中,“雷军不懂结构,提醒后已改进”的表述引发广泛讨论,部分消费者认为此说法削弱了品牌可信度。
尽管陷入舆论危机,小米汽车在财务表现上却交出亮眼成绩单。集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总营收达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80.9%。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成为最大亮点:该板块营收290亿元,同比增长199.2%,净利润7亿元,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作为核心产品,小米SU7系列当季交付量超10万台,前三季度累计突破26万台,预计全年将完成35万台交付目标。在10月国内SUV销量榜中,小米YU7更登顶榜首,成为盈利最快的新势力品牌。
手机业务同样保持稳健增长。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收入460亿元,出货量4330万台,国内市场销量排名第二,4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提升至18.9%。高端机型小米17系列首月销量较上代增长30%,Pro和Pro Max版本占比超80%。集团研发投入持续加码:前三季度累计投入235亿元,研发人员总数达24871人,均创历史新高。双11期间,小米全渠道支付金额突破290亿元,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资本市场对小米的财务表现反应谨慎。财报发布后,小米集团港股股价早盘跌破40港元关口,最终收跌4.81%,报38.82港元。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小米通过营销策略和雷军个人影响力快速打开市场,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消费者关注焦点已转向产品力本身,包括质量、性能和交付体验。当前,小米需在销量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品牌价值与用户信任的长期积累。部分观点认为,雷军或需逐步淡化个人IP与小米汽车的关联,引导消费者将信任焦点转移至产品本身,以应对未来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