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商业评论 旗下
洞察商业 启迪未来

从被动挨打到掌握定价权:中国铁矿石博弈如何逆转澳大利亚矿业优势?

   时间:2025-11-24 12:42 来源:快讯作者:王婷

中国钢铁产业在全球铁矿石市场的博弈中,历经多年曲折,如今正逐步掌握主动权。这一转变背后,是复杂的国际市场角力与国内产业调整的共同作用。

2003年,中国以1.48亿吨的进口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然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并未带来议价优势。当时,日本已与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及巴西淡水河谷等矿业巨头签订长期合同,锁定价格。中国则陷入被动接受价格波动的局面。从2003年至2008年,铁矿石价格年均涨幅惊人,最高达71.5%,中国为此多支付约7000亿元人民币。

进口资质的放开曾被寄予厚望,但523家获准企业的混乱竞争反而加剧了市场失衡。部分代理商利用长协价与现货价的差价牟取暴利,小型钢厂不仅承受高价矿石,还面临环保成本压力。2005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进口资质企业缩减至118家,试图整顿秩序,但炒矿现象仍屡禁不止。

定价权争夺的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铁矿石价格暴跌,长协价与现货价倒挂,中国企业损失惨重。危机后,业界开始探索新的定价机制。2009年,中钢协组织16家企业统一谈判,但国际矿业巨头凭借对中国成本数据的掌握,始终占据上风。同年,力拓上海代表胡士泰因商业间谍罪被捕,揭露了外资企业通过贿赂获取谈判策略的丑闻。这一事件迫使中国重新审视定价模式。

2010年后,中国转向采用普氏指数定价,但该指数通过电话访谈少数企业制定,存在利益关联和操作空间。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借此维持高价,其开采成本仅十几美元,却以数倍价格出售,攫取巨额利润。2024年一季度,普氏指数仍高达130美元/吨,中国进口成本居高不下。

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权益矿”开发。日本通过参股海外矿山,使权益矿占比达60%,而中国仅为8%。为改变这一局面,中国提出到2025年将权益矿比例提升至20%以上。尽管此前在澳大利亚投资遭遇税收和法律纠纷,但中国并未放弃,而是转向非洲市场。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成为中国战略转型的标志性成果。该矿脉储量47亿吨,铁品位65.5%,开发潜力巨大。中国宝武、中铝等企业通过参股北区块和南区块,掌握项目主导权。预计2025年11月投产后,年产量将达1.2亿吨。加上秘鲁邦沟铁矿和澳大利亚西坡铁矿,中国权益矿总储量将接近3亿吨,占进口量的30%。

权益矿的增加迫使国际矿业巨头调整策略。2025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后,统一采购和谈判的效应显现。在与必和必拓的谈判中,中国坚持人民币结算,并将基准价设定在80美元/吨。经过短暂僵持,必和必拓妥协,随后淡水河谷和福特斯克也接受人民币结算。至此,全球70%的铁矿石贸易以人民币计价,中国夺回定价权。

这一转变对澳大利亚经济造成显著冲击。其铁矿石对华出口占比从60%降至45%,出口收入可能减少110亿澳元。力拓和必和必拓面临价格下行和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尽管澳大利亚试图通过“美日同盟”制衡中国,但在贸易领域,其无法割舍中国市场。中国通过多元化供应和库存管理,已不再依赖单一国家,澳大利亚矿业繁荣的时代正逐渐落幕。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