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商业竞争进入新阶段,京东与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布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方向。2025年第四季度,两家电商巨头通过差异化打法争夺用户流量,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京东选择拆分业务独立运营,阿里则聚焦超级APP整合资源,这种策略分化折射出互联网行业存量竞争时代的深层逻辑。
京东集团在11月17日三亚品酒会上宣布,京东外卖独立APP正式上线。创始人刘强东解释称,此举源于用户反馈——此前外卖服务隐藏在主站内,导致搜索体验不佳。新上线的APP不仅优化了用户路径,更标志着京东将外卖业务提升至战略高度。数据显示,该业务上线后活跃用户转化率接近50%,带动主站年度活跃用户突破6亿大关。同步推出的"京东点评"采用AI大模型驱动,配合"京东真榜"形成本地生活服务闭环,刘强东特别强调点评业务永不商业化,试图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饮品赛道,京东同步推出"七鲜咖啡"品牌,以"只用鲜奶"为卖点快速扩张。该品牌已在北京开设20余家门店,预计年底覆盖主要城区,直接对标瑞幸、库迪等连锁品牌。这种"多点开花"的策略,反映出京东通过独立业务APP吸引特定用户群体的战略意图——在维护主站用户的同时,创造新的流量入口。
阿里系的布局则呈现另一种路径。今年4月升级的淘宝闪购业务,通过在APP首页设置一级入口,迅速积累用户规模。QuestMobile数据显示,7月闪购入口月活峰值达3.7亿,8月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业务成功转化超1亿"点外卖未电商下单"的新用户,成为品牌拉新的重要渠道。双11期间,零售订单同比增长超200%,验证了聚合型平台的商业价值。
高德地图推出的"扫街榜"进一步强化了阿里的聚合战略。9月10日上线首日即吸引4000万用户,23天内用户规模突破4亿,国庆期间DAU达3.6亿。这种通过单一APP整合多元服务的模式,与京东的分散化布局形成鲜明对比。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表示,即时零售业务的快速突破,证明超级APP战略在存量时代的有效性。
两家公司的战略选择背后,是不同的业务逻辑与市场考量。京东面临电商增长压力,需要外卖等高频业务带动流量增长。Q3财报显示,其用户购买频次同比增长超40%,但新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独立APP策略既能精准服务细分市场,又能避免主站过度臃肿。而阿里凭借多元化业务基础,通过淘宝、高德等超级APP的流量聚合,实现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这种模式在降低获客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平台整体活跃度。
互联网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深水区,平台间的博弈呈现三大特征:其一,补贴战仍是重要手段,但用户留存率成为关键指标;其二,差异化服务成为破局关键,京东的独立APP与阿里的超级APP代表两种路径;其三,运营能力决定长期竞争力,各家都在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数据显示,三大巨头在外卖领域的投入已产生显著市场效应,但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持久盈利,仍是待解难题。
这场APP战略之争,本质上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进化实验。京东通过业务拆分追求精准服务,阿里借助平台整合实现规模效应,两种路径的碰撞将重塑本地生活服务格局。在用户时间碎片化、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谁能更好地平衡流量获取与价值转化,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