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兴月河历史街区的建银大桥下,一家名为“樨香旧书店”的小店静静伫立。这家面积仅20多平方米的书店,承载着店主武克风与妻子十多年的旧书情怀。1981年出生于安徽�亳州的武克风,如今与妻子共同经营着这家充满年代感的旧书店,成为月河街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每周日清晨六点,当月河古玩集市开始热闹起来时,樨香旧书店也准时开门迎客。这个特殊的营业时间,与武克风的生活节奏密切相关——平日里,他租住在上海闵行区,周一到周六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从搬家公司、废品回收站的亲戚那里收购旧书、书画和老物件。这些来自居民家中的“宝藏”,经过他的精心挑选,最终汇聚到嘉兴的旧书店中。
“经营旧书店最关键的是货源。”武克风坦言。为了保持书店的活力,他坚持每周更新书籍,每次从上海运回的旧书通常有20麻袋,每袋重达30多公斤。店内常备五六千册旧书、几百幅画卷,还有各类古玩物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尽管如此,书籍的流转仍是个难题:有些书很快被爱书人带走,有些则可能长时间滞销,最终不得不送回仓库暂存。
樨香旧书店的店面虽小,却凝聚着武克风夫妇多年的心血。2022年8月,他们终于在月河街区买下了这个门面,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摆摊生涯”。“以前每周末都来月河古玩市场摆摊,风吹日晒的,总想着能有个固定店铺。”武克风回忆道。如今的店面虽局促,书柜“顶天立地”,旧书堆满地面,中间还摆满了青瓷碗、玉壶等古玩,只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但这份独特的氛围却吸引着众多爱书人。
“地段和经营场地是最大的挑战。”武克风分析道。月河街区的人气为书店带来了客流,但狭小的空间却限制了发展。书籍无法分类摆放,常让顾客“找书如寻宝”;若想扩大规模,高昂的租金又让人望而却步。“在上海,同样地段月租可能要一两万元,光靠卖旧书根本无法维持。”他无奈地说。尽管如此,夫妇俩仍坚持着“为每本书找归宿”的初心。
在樨香旧书店,二手书的价格大多定在5元到10元之间,只有少数成套或珍稀书籍会稍高一些。为了弥补旧书利润的不足,书店还兼营旧书画和老物件。尽管收入微薄,但武克风夫妇始终认为:“一座城市应该有一家旧书店。”他们甚至在城南花园附近租了4个车库作为仓库,保存那些暂时无人问津的旧书。“在它们被化成纸浆前,尽量让它们找到新主人,这是我最快乐的事。”武克风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武克风感慨道:“上世纪90年代,公园里、公交车上,随处可见读书的人,现在大家都捧着手机。”尽管如此,他仍从上海收来的书中找到了一半多的买主,而那些暂时滞销的书,则被他细心保存,等待时机。“行情是不确定的,可能现在卖不掉,过几个月就有人要了。”这份坚持,让樨香旧书店在数字化时代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