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某天在电费单上发现“人造太阳供电”的字样时,或许不必感到意外——这项曾被视为科幻的能源革命,正在合肥悄然进入实操阶段。核聚变技术通过模拟太阳的能量产生机制,将轻原子核融合为重原子核,释放出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被国际能源界公认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其燃料储量丰富、碳排放趋近于零、安全性远超传统核能的特点,让全球科学家为之倾注数十年心血。
在合肥科学岛,一座名为BEST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正在拔地而起。这座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肩负着突破性使命:在实验室环境中首次实现“燃烧等离子体”的持续自持燃烧。与传统实验依赖外部能量注入维持反应不同,BEST的目标是让聚变反应像火焰般自主燃烧,这一技术跨越被视为聚变能走向实用化的关键门槛。装置建成后,将开展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冲击20至200兆瓦的聚变功率输出,直指“能量增益因子Q>1”的里程碑——即聚变产生的能量超过输入能量,为未来发电站奠定技术基础。
这场能源革命的推进方式颇具国际视野。新启动的“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将BEST的设计蓝图向全球科研机构开放,构建起首个“地球级共享实验室”。法国、英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科学家不仅签署了《合肥聚变宣言》,更通过开放基金、专家互访、联合实验平台等形式深度参与。这种开放模式与中国在托卡马克装置领域的技术积累密不可分:过去十年间,中国科学家先后在等离子体温度突破1亿摄氏度、约束时间延长至百秒级等核心指标上创造世界纪录,从技术追赶者跃升为关键领域的领跑者之一。
当前,全球聚变研究正从理论探索转向工程攻坚。阿尔法粒子控制、等离子体湍流抑制等“无人区”难题仍待突破,但国际合作的加速让前景愈发清晰。从法国ITER装置的建造,到成都国际聚变大会的共识,再到合肥BEST计划的落地,聚变能已从学术论文中的设想,转变为各国能源战略中的必争赛道。中国通过主导技术标准制定、构建合作生态,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当未来某天,你在充电桩前享受着廉价电力时,或许会想起这座东方城市里,那团正在燃烧的“人造太阳”。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能量增益”与“开放共享”成为决定成败的双引擎。前者标志着技术可行性的突破,后者则关乎商业化落地的速度。当全球科学家在合肥的实验室里共同调试参数时,人类距离“聚变能点亮万家灯火”的愿景,正前所未有的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