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鸡,以其紧实的肉质与浓郁的风味,成为无数食客餐桌上的珍馐,素有“鸡中之王”的美誉。如今,一位女博士不仅将这一地方特色品种从种源退化的危机中拯救出来,更凭借其商业智慧,打造出一家即将登陆港股的农业巨头——广东天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农集团”)。
近日,天农集团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冲刺港股上市。这家企业的背后,是一对“学霸夫妇”的硬核创业故事。二十多年前,张正芬博士与丈夫肖文清先后离开大学讲台,加入农业巨头温氏集团积累实战经验。随后,他们毅然创业,从仅存的3000只濒危清远鸡起步,将企业从“鸡都快没了”的困境中拉出,逐步发展为年出栏鸡3200万只、占据全国近六成市场份额的农业龙头企业。
如今,天农集团已演变为家族式企业,儿子海归归来担任董事,侄子出任副总裁,核心团队多来自温氏集团。左手“鸡王”招牌,右手“猪周期”考验,这家估值56亿元的公司,正以“双重身份”叩响港股市场的大门。
天农集团成立于2003年,旗下拥有自有品牌“天农”和“凤中凰”,构建了从鸡苗育种、生猪养殖到饲料加工、屠宰分割及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尽管以“清远鸡”之名冲击资本市场,但其营收结构中,生猪产品才是真正的“现金牛”。
根据《招股书》数据,2022至2024年,公司生猪产品收入从25.87亿元增至32.03亿元,占比从65.5%提升至67.1%,2025年上半年达66.3%。同期,生猪销量从95.9万头增至140.4万头,增速从16%提升至26.2%。然而,销量增长未能抵消价格下跌的影响,生猪销售均价从2022年的2696.3元/头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113.3元/头。
相比之下,清远鸡及其他土鸡的收入增长较为平缓。2022至2024年,收入从10.1亿元微增至10.71亿元,占比从25.6%降至22.4%。2024年,鸡销售量达2874.7万只,销售均价为37.2元/只。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天农集团清远鸡出栏量超3200万只,市场份额达59.3%,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清远鸡提供商,同时在广东黄羽肉鸡市场中排名第二。
清远鸡定位中高端,主打品牌溢价,但市场规模有限。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0至2024年,清远鸡市场规模从13.63亿元增至17.88亿元,仅增长4.25亿元。而生猪作为国民肉类消费的基础品类,市场规模巨大,2024年达1.5万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稳定在6.7亿头以上,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出栏量达5.3亿头,三季度末存栏量仍有4.37亿头。
为支撑鸡猪并举的产业布局,天农集团在全国拥有4间饲料厂、16家鸡场、52家猪场及1家屠宰场,并通过“经销+直供”模式覆盖全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成功打入上海、杭州、北京、成都等核心城市市场。
这并非天农集团首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公司曾在2020年启动A股上市计划,两年后终止;2022年更换辅导机构再度出发,2025年6月以“调整发展计划”为由暂停。此次赴港IPO,天农集团计划将募集资金投向加工肉制品、线下餐饮与技术研发等领域,包括建设智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并发展以“清远鸡鲜切火锅”为特色的餐饮业务。
天农集团的业绩表现与猪周期波动高度同步。2022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约为39.52亿元、35.96亿元和47.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41亿元、-6.69亿元、8.9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降至1.2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73亿元大幅下滑超七成。这种波动背后,是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变化。2023年,受市场供应增加影响,生猪价格急剧下跌,公司生猪产品毛利率一度降至0.4%,直接导致当年亏损6.69亿元。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猪周期本质上是供需关系的周期性失衡。尽管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但散户仍占相当比例,一旦猪价上涨,中小养殖户便会迅速补栏,导致产能“超调”;而当价格下跌时,他们又会集中退出市场,进一步放大周期波动。这种周期性不仅影响生猪业务,也波及公司资金链。截至2025年6月30日,天农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67.7%,虽较2023年的77.6%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与此同时,公司的养鸡业务也受到“鸡周期”的影响。2022至2024年,清远鸡及其他土鸡产品毛利率分别为5.6%、0.7%和16.4%,波动明显。2025年上半年,清远鸡业务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17.4%急剧下降至5%。柏文喜解释,猪肉与鸡肉存在消费替代,但向供给端传导有2-3个季度时滞:猪价上涨时,消费者转投鸡肉,批发商增订带动孵化场、种鸡场扩产;猪价回落则鸡肉需求骤降,先引发鸡苗价暴跌,再传导至毛鸡。他表示,天农集团双品类布局理论上可内部对冲,但实际中鸡猪周期底部常重叠,替代效应难抵系统性下跌,仍致利润大幅波动。
为应对价格波动风险,天农集团尝试通过多种方式稳定业绩。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达534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6.2%;同时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提高附加值较高的生鲜和加工产品比例。然而,农业周期的天然属性,使得这些努力效果有限。2025年上半年,受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公司录得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亏损7640万元,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
天农集团的故事始于物种拯救的使命感。创始人张正芬堪称“学霸型”创业者。1984年从四川畜牧兽医学校毕业后,她先后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和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投身产业界前,她曾在多所高校任教,1994年加入温氏集团担任技术中心技术总监。在清远考察时,她发现当地纯种清远鸡资源稀缺,农户们守着“金字招牌”却生活困顿,这让她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2003年,张正芬与丈夫肖文清共同创立天农食品。肖文清同样背景不凡,拥有西南大学学士和中国人民大学EMBA学位,曾在西南大学任教,后担任温氏集团饲料事业部副总经理。创业初期,他们接手的鸡群白血病感染率极高,个体差异巨大,能作为种鸡使用的不足三分之一。张正芬成立育种中心,带领团队开展“提纯复壮”工程,为鸡群设计了一套“奢侈”的成长方案:山林放养、五谷喂养、泉水饮用、保证运动量。2005年,天农集团正式接管国家级清远麻鸡原种保种场,鸡群成活率从不足60%提升至96%以上,日产蛋率从30%跃升至80%。
凭借清远鸡的成功,天农集团在2012年进军生猪养殖,形成“左手养鸡,右手养猪”的双轮驱动格局。企业治理结构呈现鲜明的家族化特征。根据《招股书》,张正芬直接持股32.97%,肖文清直接持股10.2%,两者合计持股约52.28%,为控股股东。张远华、朱晓冬、张永(张正芬的侄子)分别持股7.38%、3.65%、3.61%;贵州农业基金及中垦发展基金为合伙人的贵州中垦持股3.57%;其他上市前投资者合计持股29.5%。
在公司九人董事会中,五位执行董事有三人来自“张氏家族”。创始人夫妇的儿子张鹏飞在2023年加入公司后晋升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的数字化建设与供应链管理。张正芬的另一位侄子张大立担任集团副总裁,其配偶吴小菊则执掌员工持股平台,形成了三代人共同参与企业治理的格局。天农集团核心团队与温氏股份渊源颇深,副总裁张大立曾任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经理,副总裁邓旭清曾任温氏股份科研基地副主任,监事会主席韦壮立也曾担任温氏股份部门总经理助理。
在资本道路上,天农集团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过去20多年间,公司完成了八轮融资,最新一轮在2025年8月完成,投后估值已达约56亿元。从3000只种鸡起步,到如今估值56亿元的农业巨头,天农集团用超20年时间书写了一个从物种保护到商业成功的完整故事。如今,站在港股上市的门槛上,这家带着浓厚家族色彩和产业基因的企业,正在向资本市场证明:最传统的行业,也能讲述最动人的资本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