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商业评论 旗下
洞察商业 启迪未来

合肥“小太阳”领航:中国携手全球共赴核聚变能源新征程

   时间:2025-11-24 22:18 来源:快讯作者:孙明

当某天翻看电费单时,发现多出一行“人造太阳供电”的明细,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正在合肥悄然上演的能源革命。科学家们正在尝试将太阳的能量复制到地球上——通过核聚变技术,将轻原子核融合成重原子核,释放出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这项被称为“终极能源”的技术,因其燃料储量丰富、碳排放几乎为零、安全性远超现有核能,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关键钥匙。

在合肥科学岛上,一座名为BEST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正在崛起。与传统核聚变装置不同,BEST的目标是让“燃烧等离子体”在实验舱内自主维持反应,而非依赖外部持续注入能量。这就像让火焰在容器中持续燃烧,而非用打火机不断点燃——一旦成功,将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实验室实现聚变能的自持燃烧,为未来发电奠定基础。

这场能源革命并非中国独舞。新启动的“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将BEST的设计蓝图向全球科研机构开放,邀请法国、英国、德国等十余国科学家共同参与。根据计划,装置建成后将开展氘氚燃烧实验,冲击20至200兆瓦的聚变功率,力争实现“能量产出大于消耗”的里程碑式突破。这一目标若达成,意味着人类离聚变发电的商业化应用又近了一大步。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这场国际合作的牵头者,源于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从托卡马克装置的等离子体温度纪录,到约束时间的持续突破,中国科研团队已从“追赶者”跃升为“领跑者”。此次更通过设立开放基金、搭建联合实验平台、推动专家互访等方式,构建起开放共享的科研生态。十余国科学家签署的《合肥聚变宣言》,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在应对气候与能源挑战的全球命题下,合作共赢已成为共识。

尽管前景光明,但通往聚变发电的道路仍布满荆棘。例如,如何控制反应中产生的阿尔法粒子,既利用其维持上亿度高温,又避免其破坏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仍是待解的难题。不过,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推进,到成都国际聚变大会的共识,再到合肥BEST计划的落地,全球科研力量正加速将聚变能从“论文中的设想”转化为“能源战略的刚需”。中国不仅在塑造技术标准,更在构建合作生态,为这场能源革命注入关键动力。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在充电桩前感叹“电费真便宜”时,会想起合肥这座“紧凑小太阳”——它曾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如今正将科幻照进现实,为人类点亮清洁能源的未来。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