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航天的赛道上,一位90后创业者正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传奇。他叫姚颂,26岁便实现财务自由,却在事业巅峰期毅然转身,投身中国民营火箭事业。2024年1月,由他主导研制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海域成功发射,一举创下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正式跻身世界级竞争行列。
姚颂的成长轨迹堪称“开挂式”人生。199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普通家庭的他,从小展现学霸特质:2005年考入长沙市一中初中部,三年后直升高中部,期间凭借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保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高手云集的清华园,他一度在年级考试中仅排第52名,但很快调整策略,专注芯片设计、硬件安全等前沿领域,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国际学术论文,斩获计算机界“奥林匹克”AMC竞赛金牌,并担任电子系学生科协主席,将传统“小车碰撞”赛题升级为“坦克大战”,吸引百余组选手参赛。
2015年本科毕业时,面对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姚颂做出惊人决定——放弃深造机会,与导师汪玉、斯坦福博士韩松共同创立深鉴科技。创业初期,他一年内跑遍50多家投资机构却颗粒无收,直到在硅谷会议上获得500万美元天使投资才度过危机。2018年,成立仅两年的深鉴科技被美国赛灵思公司以3亿美元收购,成为中国AI领域首个成功退出的创业项目,姚颂也因此实现财务自由。
但这位年轻创业者并未止步。2020年,他以投资人身份接触东方空间后,被商业航天的潜力深深吸引。当时,马斯克的SpaceX正以每年2000颗卫星的发射速度抢占近地轨道资源,而中国商业卫星年发射量仅为其二十分之一。2021年,29岁的姚颂正式加入东方空间担任联席CEO,从AI芯片领域跨界运载火箭研发。
姚颂为东方空间定下惊人目标:研发可实现“一箭三十星”的大运力火箭。他深知,商业航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成本控制,而“一箭多星”技术是摊薄发射成本的关键。在GW星座计划推动下,中国未来十年需发射1.3万颗卫星,日均发射量达3.5颗。为抓住这一机遇,团队历时三年攻克23项大型地面试验、489项单项试验,完成1452次技术迭代,最终研制出高30米、起飞重量405吨的“引力一号”。这款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支持百公斤级卫星“一箭30星”发射。
2024年1月11日的发射成功,让“引力一号”创下三项世界纪录: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世界首型海上发射的捆绑型运载火箭。这一成就背后,是姚颂独特的商业思维——他不仅追求技术突破,更注重商业化运营。火箭箭体上喷涂的“海澜之家”品牌标识,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冠名商业火箭的先河;公司成立四年累计融资17亿元,2025年1月B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60亿元,成为创投圈现象级项目。
姚颂的成功离不开其“航天+AI”的跨界团队。联席CEO布向伟曾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师,COO魏凯担任过长征十一号项目办主任,CFO史圣卿则是无人机领域知名创业者。核心技术团队平均从业经验超20年,在长征五号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担任研发负责人。这种技术积淀与商业思维的结合,让东方空间在短短四年内实现从初创企业到行业领军者的跨越。
面对SpaceX的领先优势,姚颂保持清醒认知:“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整体落后20年以上,技术发展速度仍低于对方。”但他同时看到后发优势:“马斯克是在人工智能兴起前布局航天,我们能否将AI技术应用于火箭研发?”这种思维模式体现在东方空间的路线图中:正在研制的“引力二号”将采用固体助推器与液体芯级结合设计,计划实现部分回收重复使用,目标是将发射成本降至与SpaceX相当水平。
2024年底,姚颂辞去东方空间联席CEO职务,但他的航天梦想仍在延续。这位连续创业者将“勇气×能力×运气”视为成功秘诀,认为突破技术瓶颈需要打破常规思维。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加速、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中国商业航天正迎来黄金发展期,而姚颂的故事,或许只是这个时代创新浪潮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