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美债ETF市场中的遭遇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过去几年里,他们向这类产品注入了高达730亿美元的资金,然而,仅在今年5月,就遭遇了约12%的惨重损失。这一局面,是由台币的异常强势升值与美债市场的下跌共同造成的,两者形成的“风暴”正威胁着市场的稳定,并可能触发更大规模的赎回潮。
早前,《经济学人》发布的半年度巨无霸指数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58种货币中,台币对美元的汇率被低估了58.8%,位居所有被评估货币之首。这一显著的偏离已经持续了多年,且在过去十年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台湾地区投资者似乎并未将此视为警告信号,反而继续在海外资产上大手笔投资,寄希望于台币贬值能够持续。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随着台币的急剧升值和美债市场的持续下跌,不仅寿险业陷入了困境,大量散户投资者也面临着巨大的损失。据中国信托投资部门主管Ryan Chang估算,考虑到美国债券的名义损失以及台币升值带来的货币损失,5月份,台湾地区投资者平均遭受了约11%至12%的损失。
以元大20年期以上美国公债ETF为例,这个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行业ETF自今年4月初以来,市值已经缩水了13%。如果将美联储开始提高利率以来该基金所投资的债券损失计算在内,那么自2017年初成立以来,该基金已经亏损了近三分之一。这一数据无疑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台湾地区作为全球ETF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ETF市场的规模不容小觑。截至2024年底,台湾地区ETF持有的资产总额达到了1960亿美元,占投资基金总资产的66%,相当于台湾地区每人平均持有近8400美元的ETF。其中,债券ETF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一市场的繁荣,部分得益于台湾地区监管机构对“宝岛债券”市场的抑制措施。为了绕过宝岛债券的持有上限,当地投资业培育了“宝岛ETF”生态系统,这些在本地上市的工具转而购买美元债券。由于它们被归类为本地股票,因此避开了上限限制,但其底层证券主要是美债。
这一策略迅速受到了台湾地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的追捧。根据晨星数据,从2019年至今年1月间,台湾地区投资者买入了730亿美元的美债ETF,主要投资于20年期以上的美债基金以及长期公司债。然而,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投资者开始撤资。从2月和3月开始,约有11亿美元的资金被提取。尽管晨星目前仅有台湾地区八分之一债券ETF的4月数据,但这些基金已经出现了11亿美元的净流出。这表明,在5月台币汇率大幅波动之前,投资者已经开始赎回。
而且,赎回潮正在加速。4月份的净赎回额达到了8.17亿美元,高于3月份的5.04亿美元和2月份的1.92亿美元。尽管尚未获得5月的全面资金流动数据,但这类ETF的总资产已经降至78亿美元,低于4月底的94亿美元峰值。尽管最近出现了损失和赎回潮,但台湾地区美债ETF的总资产仍然是2019年初规模的10倍。这意味着,仍有大量资金处于风险之中,任何进一步的投资者撤退都可能对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