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7日这一被定为“世界电信日”的日子里,北京迎来了一场科技与智慧的盛宴——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此次论坛汇聚了多位在各自领域内享有盛誉的院士、科学家及产业界精英,他们就基础科学的最新突破、技术革命的产业化应用路径,以及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文明演进等前沿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搜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博士,同时也是一位物理学专家,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尤其是进入2024至2025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具身智能技术更是百花齐放。然而,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凸显,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往往伴随着信息真实性的考验,他呼吁公众需保持清醒的认知。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郑纬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的精彩演讲。他概述了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的两大趋势:多模态应用以及与GDP紧密相关的行业融合,并强调了中国在推动AI落地方面的独特优势。郑院士还详细解析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周期,从数据获取到推理应用,每一步都需大量资源和技术支持。
面对智能时代的挑战,教育领域的变革势在必行。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教授,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变革。他强调,大学必须跳出传统学科框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也是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北京电影学院原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表示,在AI时代,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需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积极拥抱新技术,与之和谐共生。
关于AI与人类认知的边界问题,一场名为“问道智能”的圆桌论坛引发了广泛讨论。张朝阳、张亚勤、傅盛等嘉宾一致认为,AI并非人类的替代品,而是人类认知与能力的延伸。他们探讨了AI与人类直觉的差异,以及AI在结构化问题中的卓越表现与模糊问题处理上的局限性。
论坛还聚焦于基础科学的广阔天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分享了从微观粒子到浩瀚星空的物理探索之旅,强调了先进科学装置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吉林大学张伟教授则介绍了在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发现天然少层石墨烯的突破性成果,为月球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裴端卿教授,以“细胞命运与人类未来”为题,探讨了生命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命运调控的关键作用,以及单个细胞在发育进程中的可逆性现象。
在线上环节,国内外科学界和产业界嘉宾也分享了最新的科技趋势。南京大学陈鹏飞教授讨论了太阳爆发现象对地球的影响,广州大学刘海副院长讲述了“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历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周海宁研究员探讨了人类寿命的极限问题,而兰州大学的王澄海教授则预测了未来十年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步入第七个年头的搜狐科技年度论坛,已从一个专注于5G和人工智能的平台,成长为涵盖全球科技突破与基础科学前沿的综合性交流平台。它不仅见证了科技时代的每一次跃迁,更为行业内外提供了一个持续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促进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