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商业评论 旗下
洞察商业 启迪未来

中国移动1.24亿大单揭秘:人形机器人“五指灵巧手”成本之谜

   时间:2025-07-13 10:03 来源:ITBEAR作者:冯璃月

近期,中国移动公布了一项价值1.24亿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大单,智元与宇树两家企业分别斩获7800万元和4605万元的订单。值得注意的是,采购包2中的“五指灵巧手”单项预算竟高达10万元以上,这一价格足以购买三台工业机械臂。这一高昂的单价引发了业界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激烈的关注。

在这笔订单背后,透露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深刻信号。宇树科技中标的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套装,包括算力背包和五指灵巧手,预算总计4605万元。据业内人士估算,灵巧手的采购数量大约在400至500套之间,单价成功突破10万元大关。与传统工业机械臂3至5万元的均价相比,单只仿生手的价格几乎达到了整套工业设备的2至3倍。

这种价格差异凸显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为了实现人类手指级别的灵活性,单个灵巧手需要配备20至30个自由度,而六轴工业机械臂仅需6个关节。波士顿动力Atlas的研发负责人曾透露,仿生手的开发成本占整机研发费用的40%以上。

宇树科技采用的钢丝传动技术正在成为行业的新标杆。与德国Shadow Hand采用的直驱方案相比,钢丝传动通过类似人体肌腱的结构实现力传导,将力反馈延迟缩短至5毫秒以内,同时控制成本在10至15万元之间。尽管在负载能力和自由度上略逊一筹,但钢丝传动在耐久性和成本效益上具有明显优势。

麻省理工学院2024年发布的白皮书指出,国际顶级产品的定价策略基于研发成本的分摊。例如,德国Festo的BionicSoftHand定价在20至50万元之间,其中定制化柔性执行器的成本占比高达62%。

在国产化替代方面,合肥知常光电的仿生皮肤技术已能实现0.5N级的力觉检测,成本较进口产品低40%。然而,在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上,国内厂商仍依赖进口,导致成本占比高达18%,采购周期长达6个月以上。

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着三重困境:医疗级操作需要0.1毫米的精度,但消费级市场的预期价格却需要降至3万元以下;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使得交付周期长达9个月;宇树科技在单款灵巧手上的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但当前年产能却不足200台。

尽管宇树科技年营收已突破10亿元,但考虑到4600万订单中灵巧手的成本结构,其实际利润率可能不足15%。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解释了为何在24家头部机器人公司中,半数估值过亿却难以实现盈利。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行业正在探索多种路径。康复医疗领域对20至30万元的单价已有所接受,相比科研场景溢价300%;3D打印肌腱技术有望使传动系统成本下降50%,德国Festo已在这一领域实现了批量应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产化联盟模式也正在被借鉴,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组建核心部件攻关联合体。

特斯拉Optimus的手部成本从2022年的12万元降至2024年的3.6万元,这一70%的降本幅度为行业带来了拐点的信号。当灵巧手的单价降至5万元以下时,中国移动的这笔订单或将真正引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革命。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